关注公众号
智浩心理
家长需要自我觉察的一个问题:
当你的孩子感觉到挫败的时候,你成为了抱持孩子的容器了吗?
还是,孩子成为了你高期待高标准的容器呢?
例如,当你回到家里看到孩子没有做功课,请问是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个时候,是你焦虑还是孩子焦虑呢?
在学校里,老师没有办法溶解自己的焦虑,他们会把所有的焦虑转移给家长,
有很多的家长群就变成了消解老师自己焦虑情绪的容器,然后家长自己也焦虑得不行,回到家就开始骂孩子,斥责孩子,批评孩子,这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恶性循环。
家长把学校传给他们的紧张、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无意识地让孩子成为溶解他们焦虑的容器,最终受苦的还是孩子。
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任务,考试压力,以及各种人际关系,已经足以让孩子充满着紧张和焦虑了,我想作为家长一个很重要的觉察就是,是我在溶解焦虑呢?还是我把焦虑转移给身边最爱的人呢?
在家庭的场域,家长要成为溶解孩子焦虑的容器,而不是让孩子成为溶解父母、老师焦虑的容器。
如果你对此有觉察,首先是我焦虑,是我需要去溶解自己的焦虑,而不是把焦虑转移给孩子,那谁又是孩子溶解焦虑的那个人呢?
我这么说,并不是说孩子拖延、不写作业、玩手机的行为是对的。
而是说,在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之前,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安全的、放松的、有连接的空间,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然后再把孩子需要引导的,需要改正的那些行为规范带进来,那么孩子更愿意会听我们的话。
如果我们没办法溶解自己的焦虑,直接就把焦虑摔给我们的孩子,那孩子处在一种不安全、恐惧而身心绷紧崩溃的状态,一个人在不安全的时候,是不可能做出正确有效的行为的。
一个人只有在放松,感觉到自我良好的时候,才会做出有用有效的行为。
所以我建议父母去创造更多的“太空时间”,和孩子一起,找到共同的话题,谈一些非常快乐开心的事情,或者一起去大自然中,散散步······
一个家庭非常需要这样的“太空时间”,太紧张焦虑,孩子走不远,当我们能够建构这样的抱持的空间,带着爱的连接,让孩子感觉到有足够的安全感,我们才有更多的空间去让孩子做出更规范的行为。
如果你跟孩子在一起,让孩子感觉到他是一个糟糕的人,那么你讲什么道理他都没办法听进去。
相反,如果你和孩子在一起,让孩子感觉到他是一个很棒的人,他是有价值的,他的到来是被欢迎的,他在这个世界上,有他的归属之地······当你让孩子感觉到这样的自我体验的时候,你说的话才更容易让孩子听进去。
没有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感觉到自己很糟糕,还愿意听你讲的道理。
一个人只能是在另一个人面前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时候,才更愿意听你讲的话,因为我觉得我有价值,我才能会付出行动改变某些行为。
所有那些躺平摆烂的人,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力被削弱了,没有了生命力,感觉到自己不够好,他们才会摆烂。
我的一位同事曾经分享过,在她小学的时候,她的爸爸就经常陪着我去做课后的思考题。每做完一题,爸爸就会肯定她,说她真的很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到了六年级要上初一那个暑假,她爸爸在散步的时候,就对她说:现在你长大啦,初中的题我可能就不会做了,要靠你自己了!
也是从那个暑假开始,她学会了为自己的学习做整体规划的能力。
我想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爸爸眼里,赋予孩子价值,相信孩子,你可以做得到,你有这个能力。这个时候,孩子的生命力才会得到支持,得到成长。
所以当父母成为一个高品质的容器,欢迎孩子生命中那些无处安放的能量能够在这个地方流动,让孩子感觉到足够的安全,这会让他在面对未知、面对困难时,愿意冒险和尝试,而这样的一种连接,也将成为孩子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和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