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智浩心理
微博网友:我丫头28个月断奶,提前几天就开始告诉她:奶精灵要走咯,倒计时。
断奶过程也都很配合,现在29个月了,不喝奶了,但是她总是会不停的说:我饿了,我要吃东西。
但事实上她一天嘴巴没歇过了,感觉把喝奶的焦虑转移到吃上面了,这个怎么对待好呢。
@李雪爱与自由:孩子断奶的焦虑,来自妈妈的焦虑。妈妈没有如实地告诉孩子:我不想喂奶了。
而是编了个“奶精灵”的故事。之所以要编故事,因为妈妈对断奶这个事情有焦虑,焦虑是因为妈妈妄想控制孩子,想孩子断奶时尽可能不要有情绪和不好的后果。
结局就是,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焦虑,于是呈现焦虑。
孩子天然地对事实没有抵抗,真相不伤害孩子,孩子面对真相,很容易哀悼丧失,在新的现实中寻找满足自己的资源,开创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焦虑、抵抗事实,反观自己的妄想即可。父母如实如是,孩子安然活在当下。
02
如果妈妈需要宝宝不要长大
孩子两岁以后依然无法断奶,三岁以后依然无法分床或分房,除个别重大创伤(比如两岁才回到父母身边)以外,无一例外是因为母亲在跟孩子共生。
说白了,就是母亲自己无法忍受断奶和分房,无法忍受分离。
具体表现为:母亲一想到断奶或分房,就会控制不住地幻想孩子非常孤独、可怜,害怕孩子有情绪。
这本质是一种投射:把孩子投射成弱小的婴儿。把“离开孩子就不知道自己能干啥”的虚弱自体感投射给孩子。那么,孩子必然承接投射,坚决缠着妈妈要一起睡,否则就崩溃大哭。
正常的发展路径是:孩子吃奶到两岁左右会轻松离乳 —— 感受到不再吃奶带给自己的自由度和选择的宽广度。
这个很好理解,例如,你超级爱吃一样食物,每天吃,吃一年,而且每天必须回家吃这个食物,你是不是有一天也会不想回家?
同样的,到三岁,孩子进入俄狄浦斯期,明白自己不是妈妈和爸爸世界里的中心,这里既有一种失落,也有一种宽广感:原来我有属于我的中心,属于我的世界等着我去体验和创造。
孩子会很得意拥有自己做主的小房间,屋子里的东西都属于自己,开心地给小朋友展示自己的地盘,拥有独立空间的社交。
但是,如果妈妈和孩子共生,妈妈的生命重心不在自己身上,几乎全部注意力都扑在孩子身上,没有孩子时,妈妈自己可以干啥都不知道。
共生的妈妈干什么都要以孩子的名义,经由孩子去体验世界。说话多数以“宝宝”开头:宝宝我们下楼玩好不好,宝宝我们来吃这个苹果吧,宝宝我们要洗澡睡觉啦……
这样的共生下,孩子无法发展自己,孩子失去了时间感,始终觉得自己是需要挂妈妈身上,离了妈妈就会饿死、遭遇不测的小婴儿。你让一个“小婴儿”断奶、分房,那显然是不行的。
在父母作为恒定存在和回应的安全背景下,每个儿童的发展都是逐渐走向心理分离的,心理分离才能创造更多体验,心智发展需要更大空间。
总结:没有不愿意向前发展自己的儿童,只有停滞自身发展,跟孩子共生,也阻碍孩子发展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