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和纵容的区别
来源: | 作者:智浩心理 | 发布时间: 2023-11-07 | 2226 次浏览 | 分享到:

宽容 和 纵容



最近很多读者留言讨论:在孩子的养育上,宽容和纵容该如何区分?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宽容而不是纵容?



李雪答:这个问题特别经典,它是一个经典的头脑幻想出来的问题。


头脑想象出了一种东西叫“纵容”然后又定义了一种东西叫“宽容”。同时,头脑也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总之就编出了这两个词,然后就来提问。


这是经典的用糨糊逻辑在提问,是用头脑臆想出来的词,创造一个问题。


什么算逻辑,举个例子:


你向我求助是你的事情和你的自由。我愿意满足就满足,不愿意满足就不满足,这也是我的自由。这就是边界清晰。


我不需要在满足你之后,让你觉得我好“宽容”好“慈悲”。也不需要满足你之后心想,哎呀,我是不是太“纵容”你提问了。


我仅仅是在我的边界内做我愿意做的事情。


所以,当孩子提出需求,你愿意满足他,就痛快地满足他。你不愿意满足他,就干净利落地拒绝他,而不是说“我不能太‘纵容’你了”。



02



怎么会对孩子有敌意?



敌意,是一个很深刻的议题,它反映在生活的各种细节中。


我给你几分爱?你还我几分听话?



有网友问:我知道要给孩子爱和自由,也尽力给了。



比如,晚上他不肯睡觉,9点不睡,我允许他,10点还不睡,我继续忍住,可是11点了我都很累了他还不睡,难道我还要继续给他自由吗?


再比如,他不肯洗澡,三天不洗我忍了,一周不洗呢,甚至一个月不洗,这里面的度在哪里呢?



李雪答:你所说的“度”,它真实的含义是敌意。当你觉得自己被攻击了,当你内在感受到敌意,你就会提出“度”的问题。



网友觉得很费解:哪里有什么敌意?我就是担心孩子晚睡对身体不好,和我自己确实很累很困,跟敌意有什么关系?



李雪答:孩子晚睡、不洗澡等等行为让父母痛苦焦虑,这是必然的吗?到底是什么让父母痛苦焦虑?是孩子的行为本身,还是父母觉得自己被攻击了?


想想当你心情特别好的时候,怎么看孩子都觉得可爱,这时候他晚睡,你还会生气吗?这个时候孩子让你帮他拿个东西,你会觉得他自己的事情不肯自己做,偏要使唤你吗?


从耐心地给孩子自由,到无法忍受孩子的行为 —— 这个转折点,就是你感受到敌意的时候 —— 你觉得孩子在试探你的边界挑战你的底线,在剥削你 —— 这都是你的敌意的投射。


当父母处在觉知中,有现实的边界感,就可以给孩子百分百的自由。


用爱与自由的态度支持保护孩子,这不是与孩子谈判的筹码,这种支持的背后没有“我都已经‘给了’你自由,你就‘应该’学会自律”的期待,而是真的尊重孩子本身的存在。



03



失控的源头:全能的妄想



如果一个人没有现实的边界感,活在全能的幻觉中,会感觉生活中处处是敌意。只要别人的言行跟自己预想中不一样,就会觉得被攻击,从而对对方升起敌意。

当然,这个过程会被无数的“道理”所掩饰。


比如,孩子不爱吃青菜,你跟孩子较劲非让他吃,头脑会说这是为了孩子健康着想,而真相是你觉得孩子不肯乖乖吃青菜的行为是在攻击你,你为此唠叨孩子,其实是在对孩子表达敌意。

比如,当我们经常觉得自己已经很讲道理很宽容退让了,对方依然做过分的事情,这其实也是我们内心敌意的外显,因为不敢单纯地做自己,所以需要拿出道德者的姿态来攻击对方。


而没有剧情的方式是:既不攻击对方也不攻击自己,只是单纯地声明界限,清晰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自我负责


当我们活在现实感中,心思会用在去做有趣的事情,让能量流动起来,比如把青菜做得更好吃,创造舒服入睡的环境,享受洗澡时水流过皮肤的感觉。你做一件事情时很享受,孩子也会收到这份美好。

由“全能神”做回人,是从全能幻想走向现实边界感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去信任命运的善意,臣服于无常的本质,最终走向无我的终极实相。



04



什么是百分百的自由



网友问:怎么可能有百分之百自由?百分之百的自由是什么样子?



李雪答:百分百的自由就是百分百地尊重边界,尊重边界就是尊重自己的百分百的自由,也是尊重对方的百分百的自由。


你有任何情绪感受,是你的自由,但不是我的责任。


我产生的任何情绪感受,做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己做主并承担结果,也不是你的责任


所以,自由就是边界。自由就是做我能做的和做我愿意做的,同时我看待你也是这样。


自由即界限,界限即自由。



  • TA在等你回复~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