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就是我的命根子!
来源: | 作者:智浩心理 | 发布时间: 2023-11-07 | 1997 次浏览 | 分享到:

学堂:自恋是什么?一个人为什么要拼命维护自恋?



李雪:自恋是一种原始的未分化的状态,无法把别人和自己区分开来,也无法把自己的情绪、念头、意志,和自己这个人区分开来


对高度自恋的人来说,别人否认了他的想法,就等于在攻击他这个人的存在。别人说“你这个想法不符合现实”,在他听来就是“你这个人太傻了,怎么不去死啊”。


走出自恋是:区分我和他人是两个人,区分我的情绪、念头、想法,并不等于我这个人,能够如实如是地探讨问题。



学堂:一个成年人,仍处于原始未分化的高度自恋状态,是什么原因?



李雪:首先缘于,在他的童年,父母和他是未分化的。


例如,他妈妈可能总叨叨:你怎么还在看手机?都跟你说多少遍了,动画片只能看十分钟,你为什么不能遵守承诺?


这样的妈妈,坚信她认为的“正确”就是天下公理,孩子和她是一体的,孩子也理应认同她的“正确”。


妈妈去找孩子约定“动画片只看十分钟可不可以”,孩子通常会说“可以”,因为说“不可以”连一分钟也没得看。


十分钟到了,孩子还在看,妈妈就愤怒了:你居然和我不是一体的?


妈妈情绪爆发了,孩子通常会害怕,赶紧说“妈妈对不起”,然后把动画片关了。


这安抚了妈妈的心,让她觉得,哦,孩子又和我是一体的了。


父母没有办法区分,孩子和他是两个人,让孩子一直活在他的情绪中,孩子一不如他所愿,他就情绪拉满 ——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也没办法发展出现实边界,没法理解“他人和我是两个人”。

02



学堂:刚才您解释了“我和他人未分化”,请再解释一下“我和我的念头未分化”是什么意思?



李雪:举个例子,有些妈妈产后抑郁,小孩一直哭,妈妈的感觉是“我要被这孩子杀死了”,甚至想要自杀。


这个妈妈的内在剧情是:我尽力做一个好妈妈,哄你,你就应该安安静静像个小天使,如果你一直哭一直哭,就打破了“我是一个付出的好妈妈,我可以把孩子照顾好”的念头。


这个念头碎了,她的感受就是“我碎了,我要活不下去了”。


亲子关系中很常见,孩子表现得一点不如妈妈的意,比如忘带水杯了,妈妈就不停地唠叨:我提醒你多少次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你为什么还是忘带水杯了?你知不知道你每一次忘带水杯,要给我造成多大麻烦?


非常小的一件事,她要说到孩子在那一刻简直活不下去。


妈妈为什么不停攻击小孩?因为她的念头是“孩子应该记得带好他的东西”。


念头被事实打破了,妈妈就产生了生不如死的感觉,就禁不住把她的感觉投射到小孩身上 —— 通过把小孩骂得一无是处,让小孩也体会到生不如死,简直要以死谢罪。


我的念头等于我,如果这念头被事实打破了,要么我去死,要么你去死,必须有一个人为这件事负责。


更严重一点的,精神病级别的,我的念头等于全世界,世界就应该如我所愿。



学堂:这种原始未分化的状态实际上是从亲子关系过来的,亲子关系当中没有解决,带到亲密关系中来。



李雪:对。


人类出生前,母亲和胎儿确实处在未分化的状态 —— 母亲吃饱了,胎儿就吃饱了,母亲身体健康,胎儿就是安全的。


小孩刚出生的时候,也要延续这种感觉 —— 婴儿饿了,母亲就感应。做过妈妈的人知道,孩子一饿一要哭,哪怕妈妈不在家,她的奶水也会涨。


这是一种很美好的共生状态,让婴儿存活下来的必要的共生状态。


正常的母亲面对孩子哭,会感受到一股爱涌出来,很自然地去抱孩子。


活在封闭自体状态中的母亲,却在想:睡眠专家说了,你这个时候应该睡觉,你要是再不睡觉,你的脑神经就会发育不好,我要用“哭声免疫法”训练你。


母亲的偏执,会严重破坏母婴之间的连接。


作为小婴儿,是很无助的,只能仰赖母亲生存,他的小命是掌握在母亲手里的。


任凭婴儿怎么哭,母亲都不理,婴儿就感觉挣扎在生死线上,对世界生出恐惧和敌意,心想“你不理我,是要我死吗”。


在小婴儿的感觉里,世界要么是和他一体的,要么是和他敌对的。这时期孩子的偏执分裂是正常的,需要不断被爱意、被亲密的回应融合。


经过爱的融合,孩子会慢慢在安全感中走出偏执分裂,发展到“我是我,外界是外界,但我和外界之间可以有沟通,有良性互动”的状态。


如果这个良性互动一开始就没形成,孩子就容易卡在偏执分裂的状态,认为“这个世界要么顺应我,要么就是让我死”。


学堂:小时候没有体验到亲子良性互动的人,长大会是什么样呢?


李雪:没有得到过多少“妈妈愿意如我所愿”的互动,其实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权力感。


我们说,不在爱的位置,就很容易跳到权力的位置,陷入“到底妈妈听我的,还是我听妈妈的”的斗争。


在母婴权力斗争中,孩子是处于下位的,妈妈是处于上位的,处于下位很不好受,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投射 —— 向加害者认同,希望在权力关系中,自己能做那个掌握别人小命的人。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为父母,很容易把权力争夺模式带进新的亲子关系,这一次他终于占到上位了,于是会“狠虐”他的孩子。


就像最近一则新闻案例呈现的:一位妈妈带小孩去景区玩,去之前跟孩子约定了到景区不能买吃的,到景区后孩子饿了想吃东西,妈妈就是不买,还得意地掏出手机打游戏,任孩子躺在地上哭了一个多小时。


新闻曝出后,底下评论一片叫好说:就是不能让孩子通过耍赖的方式得逞。


可孩子不是一开始就倒在地上哭的呀,孩子是太绝望了。


为什么妈妈宁愿在那打一小时游戏,看着孩子躺在地上哭,也不愿意走两步路,花上十块钱,给孩子买点吃的?


因为这里面有掌握权力的快感。


如果你说饿了我就给你买,那不是你主导我了吗?让你哭一个小时,我也绝不满足你,这样才能体现出我在权力关系的上位。


这样的人到亲密关系中,也一样热衷争夺权力。


就像很多夫妻会为“牙膏到底该从中间挤,还是从尾部挤”,争吵一辈子。其实一支牙膏五块钱,从哪里挤根本不重要。


他们争的是“到底如我的愿,还是如你的愿”,谁能体验上位者的快感,谁得体验下位者的羞耻感。


  • TA在等你回复~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