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智浩心理
01
儿童偷窃,或者做一些破坏性的小事情,是儿童想要弥补自己被剥夺的物质或者情感满足。
温尼科特的研究,二战时期一些孩子不得不跟父母分离,集中由政府组织看护,温尼科特则跟踪观察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其中一些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比如偷东西,搞些小破坏,表现得很不乖。而另一些孩子则情绪平稳,好像很容易就接受了跟父母分离的事实,是省心的乖孩子。
后面的跟踪研究发现,那些所谓的问题小孩,在跟父母团聚后,或者父母不幸去世,找到合适的抚养家庭后,很快恢复心理健康。而那些乖孩子们,则呈现出长期的心理障碍。
原理很简单,儿童跟父母分离,而且进入一个陌生新环境,这就是对儿童的情感剥夺,儿童感觉内心缺了点什么,于是去偷东西,想要弥补自己,这其实是正常的。就跟人被开水烫了会马上躲开,哇哇大叫是正常反应一样。如果不哭不叫感受不到疼,才是出了大问题。
那些乖孩子,已经习惯了被剥夺,甚至不敢发出“我需要被关注被爱”的声音,这才是严重的心理问题。
孩子偷东西,大多数人小时候都经历过,因为我们童年或多或少遭遇过物质或者情感剥夺。父母不知道,或者知道了就多给一些关爱和钱,孩子的偷窃行为自然消失。如果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那这个社会岂不是遍地小偷?
如果因为这些“偷针”的行为而被严厉管教,偷窃行为会变本加厉。父母严苛的教育,是把孩子送往监狱的推手。
严厉对待偷东西的孩子,不惜辱骂殴打送派出所,背后的心理动力,是一种反向形成 ——
父母内心有着被压抑的盗窃欲望,比如可能超级嫉妒某个同学如今混得比自己好很多,恨不得把人家的高级手机包包车子别墅抢过来。父母无法正视自己的欲望,不会以正常的途径去创造满足,于是投射性的认为孩子是欲求无度的小偷。
所以父母潜意识里很期待孩子偷东西,就可以借着教育孩子的由头,疯狂发泄恶毒的欲望,获得道德上的高潮。于是孩子的偷窃冲动会越来越难以抑制,其实是在潜意识层面满足父母的阴暗欲望。
02
孩子犯点错,比如拿了邻居家的瓜,偷了自己家的钱,如果被父母严厉惩戒,比如吊起来殴打、扭送派出所,并附带各种说法: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三岁看老、必须给他一个深刻的教训。。。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犯罪率会远高于常人,严厉惩戒就是把孩子送向犯罪之路。其实孩子潜意识里知道,父母对于自己犯罪,是充满兴奋期待的。
犯罪心理学表明,恶性罪犯都有着严厉的超我,他们童年经历了父母非常严苛的对待:稍不如意,一点小错就要被狠狠地惩罚。这形成他们难以抑制的暴力犯罪冲动。
小孩子偷钱,人格正常的父母做法是,告诉孩子需要钱可以跟父母说,在能力范围内尽力满足孩子,孩子就会建立正常的金钱关系。
之前有个新闻,有个奶奶把三岁偷拿邻居酸奶的孙子扭送派出所,这个奶奶大概率是变态人格,她借助国家暴力机器向孙子施虐,看着孙子无助绝望恐惧地大哭,她兴奋地抵达了精神高潮。
网友留言:李雪说的太对了,我哥小时候偷偷拿家里的钱花,我妈认为“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要趁早好好教育,就把我哥捆树上打、拿皮带抽,还有罚跪一夜、写保证书。我哥长大后真的进了监狱,我一直想不明白我妈为什么这样,因为我觉得她又乐观又有主见,怎么会失去了基本感知和判断。
李雪回复:这种狠狠的惩罚直接阻断了孩子从因果中去学习的心智过程,给孩子积累恐惧和仇恨。
03
在有些父母的认知中:
孩子有一天只吃零食没吃饭 = 孩子永远不吃饭,身体要完蛋了
孩子某天不想上学 = 孩子永远不想上学了
孩子偷了东西 = 这孩子将来要进监狱了
.。。。
我很好奇,这些父母都是什么样的神人?
从小到大,每天一日三餐都爱吃!
道德绝对无瑕,小时候没偷过任何东西!
永远热爱上学,没有过一天不想上班!
这是什么完美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