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亲密指南
来源: | 作者:智浩心理 | 发布时间: 2023-11-14 | 1991 次浏览 | 分享到:

没有爱的亲密关系,是怎么回事?



学堂:很多中国家庭,丈夫按点上班,工资都交给妻子,没去外面花天酒地,妻子勤勤恳恳做家务带孩子,也没有外遇。在外人看来,这算得上无可指摘的丈夫,无可挑剔的妻子,完整和谐的家庭了。


可这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却都感受不到爱,彼此好像只是责任和义务的关系,为什么?



李雪:责任和义务的关系,听着好孤独。


从始至终都是独角戏,我把我的台词唱了,我可能是赚钱养家不出轨,她可能是洗衣做饭带孩子,然后就没了。


至于对方是谁,对方在想什么,对方的感受是什么,一概不知。这完全是自体的心理发育水平,只有自己没有对方。


我的责任就是做饭,那一刻对方在哪里,他在想什么,他想不想吃饭,吃饭的时候他的感受是什么,都不存在。



学堂:看上去双方都付出很多,但是没有看见对方,只是在表现自己,积累情感或道德上的筹码,想证明:你看,我都做到ABCD了,我算得上好丈夫、好妻子了吧?



李雪:对,那是一个人的故事,没有爱。爱是,我存在,你存在。


我要做饭,那首先是我想吃饭,我想吃什么呢,我想喝鸡汤,我从始至终跟自己的感受、需求,跟食材,都是有连接的,我是存在的。


通常,这样做出来的饭菜也比较香。


叫小孩叫老公吃饭的时候,会欣喜地告诉他们,我炖了一锅鸡汤。对方呢,有可能喜欢喝,就跟你一起喝了,有可能他今天不饿,或身体不舒服不想吃,那他不喝就不喝了,你可以问问他要不要吃点别的。


这就是一个我也存在,对方也存在的有爱的关系。对方喝或没喝你做的鸡汤都不重要。



学堂:首先,这个“我”得是在的。


当我把做饭当成要去完成的角色要求时,其实“我”也不在,我没有想,我是不是想吃饭,我想吃什么,我跟食材有没有连接,我心情怎么样……都没考虑。


做这件事时,不光对方不在,连“我”都不在!


如果我不能连接自己的感受的话,那更加不可能去连接对方的感受。这样,我变成了一个做饭的工具,对方变成了一个吃饭的工具……


讲到这一块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很悲伤 —— 为什么我们会把自己变成工具?



02



如何摆脱关系里的工具感



李雪:很多人都被困在工具感当中。


他们说,工作是我自己选的,伴侣是我自己选的,孩子是我自己生的,但是我觉得自己活成了一个工具,感觉好累


为什么会这样?


想一想,在我们小时候,家长跟我们说的话都是:书你背熟了吗?题你做完了吗?有没有考满分?你应该向谁谁谁学习!你应该做到什么!什么道理是对的,你必须记住!


我们这代人,几乎没有家长问过你:你的感受怎么样?你喜欢什么?你想要什么?你怎么看这个事?


从未允许你以自己为主体,去感知和思考,都是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达到某某标准。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断地被工具化。


你是达到标准的工具,只有达到那个标准才能幸福,但达到了还有更高的标准等着你。就算你考了全校第一,那还有全市呢,全国呢。


工具感会让我们远离自己的体验,远离主动思考,所以我们很少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择偶的时候,我们想的是这个男人有没有钱,工作有没有前途,但是却忽略,跟这个人在一起我开不开心。


生育的时候,我们想的是这个年龄的女人都该生孩子了吧,父母公婆有多希望传宗接代,老公是不是能提供养娃的经济条件,但是却忽略,我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一个孩子。


扭转的办法是:多连接你的身体,你的感受。把所有事情从应该怎么做才对,变成我想要做什么,我想创造什么体验。


拿吃饭来说,从今天应该吃多少青菜,摄入多少蛋白质,变成我现在想吃什么,我感受一下,然后你就和食物有了连接。


也有可能你今天啥也不想吃,那这才是你身体真正的需求。


不是别人说事情应该怎么办,而是我自己去验证,从事实出发,条件是什么,我想达到什么,这里面符合逻辑的实现路径是什么。


把这种主体性找回来,连逻辑智力都会提高,也才能打破工具感的束缚。



03



生而为人的主体性



学堂:角色对角色,工具对工具的关系,不是爱的关系。


听到这,很多人可能会意识到,原来自己根本没有体验过爱,也没有爱的能力。这时怎么办?如何长出爱的能力?



李雪:先去爱自己,我们不可能在没有“我”的情况下去爱别人。


先找回自己的主体性,从自己出发去做每一件日常小事


比如哪怕叠个被子,既可以是“这家这么乱,好烦,也没人帮把手,赶紧把它叠了吧”。也可以是,真的去看见这条被子,感受这条被子,感受叠被子时自己的身体动作,触觉感受。


安安静静不慌不忙把它叠成一个你喜欢的形状,放到你喜欢的位置,甚至去感受,这床品你都睡了这么久,你是不是喜欢?它会不会太厚,太薄,太硬?


如果不喜欢,换掉,换成你喜欢的,在这个过程中,叠被子成为一种享受。



04



如何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学堂:作为父母,怎样才能养育出有爱的能力的孩子?



李雪:守住边界,不要控制孩子,不要剥夺孩子的主体性



第一是,守住事情上的边界


要不要写作业,作业写到几点,上课是不是睡觉了,零食吃多少,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父母闭上嘴,不要去干涉。



第二是,守住情绪上的边界


当你看到孩子的行为时很闹心,很痛苦,清楚知道“我的情绪是我的事,不能去改造孩子,不要通过训斥孩子来满足我的自恋”。



只要父母能在事情上严守边界,情绪上自我负责,那么不管父母自身逻辑能力多差,心理发育水平多低,孩子都可以发展得逻辑智力很好,很有爱,很有同理心。


这样,孩子未来就不用像我们这样,大半生都掉在坑里蹉跎了。



05



育儿问题,几乎都是边界问题



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很容易成为边界不清晰、经常侵犯孩子的边界的人。


很多父母很疑惑:我咋就成了这样的人?


其实,这大部分是因为我们小时候也接受过父母逾越边界的行为。所以,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成了我们父母当年的样子。


总要有一个人为侵犯边界的“代际遗传”做一个了结,也许这个人就应该是你或我,我们这一代人



  • TA在等你回复~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