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智浩心理
现在越来越多人都在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甚至有人说 “每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个有问题的家庭”。孩子的情绪、 性格、 行为问题似乎都是家庭问题的缩影, 事实真的如此吗?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与家庭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唐登华说,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尤其是一些极端创伤性的童年经历, 比如父母弃养、 家庭暴力等, 必定会给一些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和印记。但是对于大多数正常家庭来说, 孩子身上如果出现一些行为或心理问题, 不一定都是家庭导致的。
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习惯强调单一的因果论, 即孩子出问题一定是某个因素引起的。实际上,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常常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 包括网络不良信息的引导、家庭关系不和、 校园霸凌或者无法融入校园生活、 不会和他人相处等。
有些因素看似直接导致了孩子的行为变化, 却可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有的影响都有一个累积过程,很难说具体哪一个人或哪个因素直接导致了最终的结果。
不仅如此, 这些因素与孩子之间的影响也是相互的, 比如父亲过于严苛孩子会叛逆、 不好好学习, 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孩子不好好学习,父亲才会严格管教, 导致这种恶性循环的原因不全在别人, 也与孩子的表现和处理方式有一定关系。
因此, 如果一味把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家庭, 一方面不符合实际, 另一方面还会带来以下的问题, 不利孩子、 家庭发展出健康功能。
1.削弱父母功能
孩子幼年、 青少年时期往往还没有形成健全、 成熟的认知, 辨别力和自控力都较差,需要家长的管理来引导, 这是父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功能。
但如果过于强调教育过程中家长的问题, 那么很多家长可能在管教孩子时变得小心翼翼, 甚至不敢教育孩子, 削弱了家庭中父母的功能, 不利于孩子明辨是非、 判断对错能力的形成。
2.引发父母心理问题
为人父母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大多数家长都是一边工作挣钱, 一边照顾养育子女, 压力本来就很大。如果全社会都把孩子的成长问题单一地归咎于父母, 会更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唐登华说, 事实上, 现在很多家长教育孩子不是关注不够, 而是过度关心和在意, 此时如果还极力渲染父母的问题, 只会让做父母的更焦虑, 不知道如何是好, 很可能孩子还没教育好, 家长自己先出现了心理问题。
3.让孩子变得没有担当
如果孩子形成这样的认知, 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是源于父母、 家庭的过错, 那么生活中就会缺乏自省的能力, 容易从他人身上找原因, 久而久之会变得没有担当, 爱推卸责任, 也不愿做积极的改变, 毕竟 “这不是我的错”。
4. 忽视了学校和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孩子的心身问题还可能与学校、 社会有关, 比如校园霸凌、 网络媒体的错误引导、 网络游戏的诱惑等。如果只强调家庭的责任, 很容易忽视学校、 社会中的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 埋下隐患。
对此, 唐登华建议,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顾及孩子的感受, 但也不能失了原则。要相信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 只要在平时引导孩子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其感受到家的温暖, 对于偶尔的教育冲突, 孩子是有一定的抗压处理能力的,也会明白父母是爱他的。
对于孩子,不论成年与否, 对于原生家庭的观念也不要太固执, 要懂得任何关系都是相互的, 不要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受影响的一方, 有时对方的反应也是对你行为态度的反馈。
如果父母做出了某些让你不理解的行为, 可以先尝试与他们沟通, 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培养良性的沟通模式。而社会、媒体在报道类似的事件时, 不要夸大原生家庭的问题来博眼球, 要客观、多方面、 多角度进行分析, 以免误导大众走向极端。
最后唐登华也强调, 如今人们能意识到原生家庭及童年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本是一件好事, 但要注意过犹不及。不要让原生家庭成为任何失败的借口, 虽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给孩子富足安逸的生活,相信大部分家长所给予孩子的, 一定是他们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一切。